月餅的起源及歷史傳承意義

中秋佳節,每家每戶的「指定動作」便是吃月餅,更有人戲稱中秋節為「月餅節」,可見月餅絕對是中秋節的靈魂所在。月餅一直都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食品,一家人聚首一堂,不論吃傳統月餅還是新式月餅,都能倍添「人月兩團圓」的節日氣氛。
不少唐餅,例如老婆餅、鳳梨酥、小鳳餅、馬仔等源遠流長,來源與中國歷史密不可分。月餅也不例外,不單具傳奇色彩,亦不乏民間故事,更有傳承華人民間文化的使命。
月餅的起源:「源」來如此
月餅的由來眾說紛云,不同版本,孰真孰假,的確難以考證。讓我們一起了解月餅起源的不同故事,看看你認為哪個版本最有說服力吧!
月餅的起源 1. 唐代科舉進士的紅綾餅
月餅的其中一個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。唐朝中期,人們開始有於中秋節吃餅食的習俗,又根據民間記載,唐僖宗曾在中秋節賞賜「紅綾餅」給新科進士,從而成為風俗。如唐昭宗年間的年邁進士盧延讓,即曾說「莫欺零落殘牙齒,曾吃紅綾餅餤來」,慶幸自己仍能吃上一口紅綾餅。
「紅綾餅」是唐宋年間,皇帝御賜新科進士的高貴精品,因此便有月餅由「紅綾餅」演化而成的傳說。
月餅的起源 2. 宋代皇室最愛的宮餅
另一個月餅起源的傳說,則來自北宋的「宮餅」。「宮餅」是宋代皇室於中秋節愛食的餅食,後流傳至民間,又有了「小餅」和「月團」的別稱。
堪稱古代「吃貨」的詞人蘇軾,也曾以「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」,去形容令人回味無窮的月餅滋味。
月餅的起源 3. 元末起義的密函餅
月餅的起源與元朝的沒落關係深遠,背後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。元朝末年,朱元璋率領各路反抗力量起義抗元。為了避開朝廷宮兵的攔截,軍師劉伯溫命屬下把寫有「八月十五殺韃子」的紙條藏在餅中,再分派至各地義軍,待中秋之時起義。
推翻元朝後,登上帝位的朱元璋為慶祝起義成功,便以先前傳遞秘密信息的餅,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
月餅的起源 4. 明清節慶的小月餅
月餅起源可追溯去唐朝,但要到明清兩代,才有詳盡的典藉記載中秋節與月餅的關係。明代《西湖遊覽志會》中提到「八月十五謂之中秋,民間以月餅相饋,取團圓之意。」可見當時人們已有在中秋節吃月餅慶團圓的習慣。
清代文人袁學瀾《詠月餅詩》即詳細描述月餅的製作方法:「入廚光奪霜,蒸釜氣流液。揉搓細面塵,點綴胭脂跡。」言簡意賅地指出月餅製作的要點,儼如月餅的簡易食譜。
從月餅起源到歷史傳承:物輕情義重 歷史的見證
四個月餅起源故事中,你又認為哪個版本最可信呢?月餅的起源雖然難以考證,但是每一個故事都向我們訴說著不同朝代的民間習俗。由唐代賞賜給新科進士的「紅綾餅」,北宋皇室鍾愛的「宮餅」,元末中秋起義的「密函餅」,以至明清時期對月餅與節慶的記載,月餅已成為了歷代社會風貌的「代言人」,向身處現在的我們娓娓道來不同的起源故事。
中秋佳節臨近,和家人共享月餅之際,不妨與他們分享月餅背後的各種起源。